有明中醫(yī)
您現在的位置:首頁 >>
有明中醫(yī)
羅氏正骨法治療股骨干骨折的臨床總結
2019-1-15 15:29| 發(fā)布者: admin| 查看: 9232| 評論: 0
股骨干骨折,是骨傷臨床上的常見病之一,約占身體各部位骨折的6%。股骨干骨折后,由于出血量增多,肌肉的牽拉力大,手法復位時,病人自身的抗痛力,都給骨折復位帶來一定的困難。應用手法牽引對接復位法,手法輕巧,復位時間短,相對減少骨折斷端的摩擦,使骨痂生長期提前,軟組織不會出現再度創(chuàng)傷。 本文對75例患者的臨床治療和觀察情況,進行了全面總結。鑒于骨折的類型與病程,我們采用了不同的手法治療,達到解剖復位者56例,占74.7%;均無后遺癥,也無畸形愈合,功能恢復正常。成人半年后可以從事重體力勞動,青壯年患者愈后更佳。 1、診斷 1)、有外傷史,局部腫脹,淤血,疼痛,患側肢體短縮畸形,功能障礙,異常活動。 2)、損傷嚴重者,患者面色蒼白,早期可并發(fā)外傷性休克。 3)、觸診時,可捫及骨擦音或移位的斷端,股骨干下1/3骨折嚴重者,足背動脈搏動減弱,或消失,患肢皮溫降低。 4)、X線片檢查,可顯示骨折的類型和移位的程度。 2、術前準備 臨床上,為了減輕患者的痛苦,避免誤診與漏診,或是由于不恰當的手法整復而加重骨折的再度移位,須做到: 1)、對患者的年齡、體質、精神狀態(tài)、骨折類型、有無血管損傷及軟組織破壞進行全面的了解與分析,并制定出治療方案。 2)、備好一個長約30厘米,直徑為15-20厘米的細砂袋和棉墊。 3)、選擇好恰當的夾板。 4)、囑患者仰臥,精神上盡量放松,以配合醫(yī)生的治療。 4、治療方法 以股骨干中斷骨折重疊移位為例: 病人仰臥,術者站在患者一側,雙手分別置于骨折端,一助手雙手對握內外踝上方,另一助手雙手掌對握患者大腿根部,將砂袋及棉墊放置骨折部下面,上、下兩助手緩緩用力,作對抗性牽引,如術者手下有“咕!钡幕瑒痈袝r,則提示牽引量不夠,骨折處仍存在重疊移位的現象,還需加大牽引量,下方助手在牽引的同時兼用斜下拉力。當醫(yī)者手下有明顯的骨擦音感時,再選用或上下或內外相對捧攏歸擠對接法治療使骨折復位。 復位后,在維持牽引的情況下進行夾板包扎固定,1-3周內隨時檢查復位情況,分階段對癥配合用藥,后期功能鍛煉。不穩(wěn)定性骨折可加踝部遠端牽引架。而其它類型的骨折,則根據移位的方向,骨折部可不加用砂袋,同樣在維持牽引的同時,選用捧攏、端提、歸擠對接法治療。 5、臨床愈合標準 1)、患肢腫脹消失; 2)、骨折線模糊或消失,骨痂形成。 3)、功能測定:在解除外固定的情況下,下肢連續(xù)徒步行走20米以上。 4)、局部無壓痛、叩擊痛,無異;顒 6、探討體會 股骨干骨折,主要是為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,骨折的類型則是根據破壞力的大小、方向、受傷時的體位分成為粉碎型、斜型、螺旋型或橫斷型不等。股骨干中段骨折較為多見,上下兩端次之。根據不同類型的骨折,采用不同的對接法。 1)、此法針對了骨折后的特點,辯證型施手法,既簡單易于掌握,又使患者少受痛苦。 2)、由于骨折后的出血量增多,促使骨折端更加粗壯豐厚,再加上患者自身的抗痛力等因素都不利于骨折的復位,而需用手法對接量的牽引力是穩(wěn)妥可靠的,它可隨癥調整。 3)、骨折端放置的砂袋和棉墊,患者不會產生恐懼感,易于接受,斷端的皮膚和軟組織不會增加再度創(chuàng)傷。 4)、在牽引的過程中,足尖保持中立位或根據移位的方向與程度,稍加旋轉或屈曲,就可分離重疊的骨斷端,同時產生的肌肉緊張則增加了骨折處內在的穩(wěn)定性。協(xié)助醫(yī)者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復位成功,復位的時間越短,骨折斷端相互摩擦的機會也越小,而骨痂的生成期也就相應提前。 |